观茶
【茶叶知识】茶叶审评与检验的发展(三)
2020-05-18 10:00:00 字号:

\

唐宋的茶宴,宋朝的斗茶、分茶,都是全国性或州府性的评茶大会。这些茶事活动,都有一定的成文或不成文的条款,在支撑着持续的发展。这些条款、方法,就成为我国茶事传播给外国的主要内容,也成为现今茶叶审评与检验学科的基础。

我国南北朝时,佛教开始发达,佛教的六根六识认知事物的理论,正是当今茶叶感官审评的基础。佛家认为,人有六根,外有六尘,中有六识。“六根”是指眼、鼻、耳、舌、身、意,它们分别具有六种感觉功能。所谓“六尘”是指声、色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六种外部的存在。所谓“六识”是指“六根”对“六尘”的感知:眼识为见、耳识为闻、鼻识为嗅、舌识为味、身识为触、意识为思虑。我们就是用感官来认识和评定茶叶的。

由于日本派僧来华学佛,将种茶、制茶、饮茶传到日本,593年前后,来华使节和留学僧,带去茶籽种于滋贺村的国台麓。806年,海空弘法师再度携带茶籽和传授制茶、饮茶技术。宋朝时,日僧荣西禅师,先后两次来华留学,1191年7月归国后,翌年著有《吃茶养生记》一书,称颂茶是“养生的仙药,延龄的妙方”。饮茶逐渐成为日本人的尊荣和社交必需品。15世纪后期,饮茶发展成为日本上层社会的“珠光茶道”,16世纪形成以“和、敬、清、寂”为主的“千利休茶道”,把茶的点法、饮法、礼仪、茶会较为圆美的结合,形成了日本当今社会的礼仪、习俗。高丽三韩时代(544),茶叶栽培制造由中国传人韩国,经千余年的发展,形成目前韩国的“茶礼”,并将该茶礼列入教育体系,强调“清、敬、和乐”。茶叶于1690年前后由我国传入印度尼西亚;1770年英国东印公司船主,从广东运茶籽种植于印度加尔各答;1860年前后,德国人瓦姆来中国旅游,带茶苗栽植于斯里兰卡的普塞拉华;1833年传入俄国。

各茶叶传入国,都参照我国的饮茶、评茶经验,制订出相应的、适合各国的最佳评茶和饮茶的方法,通过茶叶贸易,进行国际交流,同时开始统一制定标准的评茶检验的方法,逐步成为茶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。

摘自《茶叶审评与检验》(第四版)施兆鹏主编,黄建安副主编

来源:《茶叶审评与检验》(第四版)

编辑:周倩

点击查看全文